身為橋梁的狂熱分子,一定對於明石海峽大橋有著敬佩與讚嘆不已的想法。耗費10年完工的明石大橋的源起卻一次次的船難。
但先來介紹一下明石大橋的基本資料。全長3911公尺,橋梁懸臂跨距1911公尺的明石大橋是全世界最長的吊橋(懸索橋 Suspension bridge),施工中還遭逢阪神淡路大地震,橋梁離震央非常接近,不但沒有毀損還增長了一公尺,地震後設計團隊重新設計橋面,在1998年四月五日如期開通。這些數字讓我們見識到日本土木工程的精準與縝密的規劃。

明石海峽大橋起點位於神戶舞子,終點為淡路岩烏,橋梁兩主塔高度298.3公尺,是日本的超高建築之一。

明石大橋  

原本的架構是:起點--960公尺--第一主塔--1990公尺--第二主塔--960公尺--終點,但因為發生地震造成地層滑動,兩座主塔中間產生了新斷層帶,中間的懸吊跨距就增加了一公尺。

上示意圖來自明石大橋官網

明石大橋官網可預約橋梁見學,' 當然可進入橋梁主體,費用不算貴,全程約3小時又聽得懂日文就可以來參加。我其實很愛這類的活動(爬過雪梨橋)。後來找到網友去過的見學紀錄(明石海峽大橋見學),還可以拍照 真好,早知道有英文語音導覽我也去阿。 PS現在也有中文。

若時間不夠,附近有橋的科學館可認識明石大橋與各種橋梁知識外,在舞子側的主塔的海上漫步也是個不錯選擇。

舞子海上Promenade (漫步) 入門票:250yen,也可與橋的科學館與移情閣買套票。

明石大橋 

 
直接搭電梯到46公尺高的漫步樓層,也是吃飯時間,就在舞子Toms cafe用餐。這是全世界唯一(?)的橋梁餐廳 

 明石大橋

 遊步道 

明石大橋


海平面高度47m的獨木橋,可以讓遊客看到下面的海 

明石大橋

 
這種三角形的攝影取角,是個學問,若剛好有太陽或夕陽拍起來應該超美,可惜當天是多雲。

明石大橋 

對大部分的人的來說,明石大橋是個可以拍照後就離開的景點,但對於偉大工程的愛好者來說,明石大橋是集合所有現代橋梁技術於一身的最佳範例。但這個經典橋樑典範起因卻是無辜的生命。
從明治時代開始四國當地就發出聲音希望可以連接本州到四國的陸路橋梁,到了二次大戰前還是有這樣的運動進行但因為二次大戰而中止,但最後讓日本政府下定決心興建的起因是1955年在瀨戶內海的女木島附近發生了客船與貨輪碰撞-紫雲丸事故,在航運繁忙的瀨戶內海的船難其實發生過數次,但這次除了168位旅客死亡,最讓人難過的是其中100人是原本開心準備要去校外教學的小學生。

爾後在地方政府,民間與多方人士與日本政府要求改善淡路四國到本州之間的交通方式,1970年日本官方成立本州四國聯絡橋建設公團作為建設的起點。2005年公團民營化更名為本州四国連絡高速道路株式会社。共建造了三條連結四國到本州的連接道。

明石大橋建造完畢當時創下三個之最:

1.主塔吊懸高度最高(現在為第四)
2.兩座主塔跨距最長(仍為第一)
3.花費5000億日幣,為當時之最。

此外參與建造的人員除了一法籍技師外其餘皆為日本人。施工期間零事故更是為讓橋梁加分。而我找遍資料都沒有一個橋樑的主設計師,我想應該是因為整座橋梁是由團隊各司其職下的作品。

明石大橋從計畫如何建造花了三十年但施工卻只有十年,從影片上看到的每個建造環節都彰顯出橋梁工程需要極精密的計算與零誤差的偏執,我想這也是日本建築技術一直為領導者的原因吧。

橋梁主要建造分成下列幾個部分

1.主塔地基:簡單的說就是用中空鋼模放入海床,這需要許多精準計算,最後的位置誤差僅十公分,在鋼模中注入一種特殊的水底硬化混凝土,這種混凝土不會溶解在海水中卻是凝固成強化混凝土,這些種種科技的建造技術到現在都是橋梁科技之最。

2.主塔橋柱:事先鑄造高合金的鋼板砌塊 ,在一層層堆疊兩主塔高度誤差只有一拇指的高精準度下,再鎖上70萬顆螺絲緊緊鎖住每個鋼板砌塊,每座主塔中放入了20個阻尼器當作平衡用,這也是橋梁在興建到一半遇到地震卻又能夠完好的主因。

3.鋼索:減低橋梁負擔,特別製作了新型的高強度鋼線,加入了特殊合金與矽,每條0.5公分的鋼線可以支撐三台汽車,而127條0.5公分鋼線結成一股絞線,270股絞線成為一條鋼纜,每條鋼纜有三萬七千條鋼線組成(別問我為何數字不是34290),全部鋼線的長度共計三十萬公里,可以繞地球七圈,重量不多十六萬噸,此外設計特殊空調吹鋼索以避免被腐蝕。

4.橋面:利用特殊的工法,在上層橋面與下層橋架中增加了許多交叉型的鋼衍,即使是在強烈颱風的侵襲下,橋面依舊能夠保持平穩的高度,從正式營運到現在只因天氣惡劣關閉過數次。

明石大橋 

最後再貼上從地面仰看橋面的照片~~

明石海峽大橋 

建造橋梁是一門很高深的技術,從力學,物理,海洋學等等都有關聯,根據最新資料,義大利將在西西里島與本島中間興蓋一個最長的懸吊橋,將會超越明石大橋。原本因為經費問題停工的工程,預計2016完成。期待這座新橋梁的來臨。

終於寫了則像樣點建築文章,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寫一些跟我心目中的偉大建築師/設計師致敬的文章阿~~ 


arrow
arrow

    min07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